行业研究
化纤工业“十四五”发展展望
发布时间:2021/11/23 00:00      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分享:


| 付文静

 

化纤工业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材料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

一、“十三五”发展成绩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在我国纺织工业体系和全球化纤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2020年,化纤在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的占比达84%以上,我国化纤产量已占全球的70%以上。通用纤维整体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高性能纤维技术水平逐步走向与世界领先水平并跑的新阶段,龙头企业炼化一体化发展进展显著,全行业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项,3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品牌建设继续发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支撑作用,人才建设积极支撑行业创新和发展。
    “十三五”以来,化纤行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困扰行业发展和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部分行业的投资仍需理性,部分关键装备、原料技术短板尚需突破、进口依存度高等,高性能纤维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亟待推进,循环再利用、可降解材料、生物基材料领域需加快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等。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新冠疫情助推百年变局演进的背景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产业安全对于各国经济决策的影响加深,都将促进国际纺织产业链、供应链格局调整重构,化纤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科技创新提供新机遇。材料新材料技术革新占据新科技革命前沿,基因工程、高分子改性、纳米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纺织纤维材料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技术路径。生物基合成、海洋生物基、煤化工制取等纤维原料新技术路径,也为纺织行业突破石油资源约束提供选择,进一步巩固产业链安全。5G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中深入应用,为化纤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占据国际领先提供珍贵机会窗口。
    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新要求。我国已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发展目标为化纤行业指出了强化碳减排的重要责任,化纤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链最为重要的原料环节,既与纺织全产业链共同承担着绿色制造、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独立承担着开发多元化生物原料资源,提高纤维制品循环再利用水平,解决石油原料比重过高问题的使命。我国化纤行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纤产业体系,在突破原料与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与消费市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责无旁贷。
    消费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空间。“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产阶级群体不断扩大,都将为内需市场稳步扩容升级提供支撑。消费者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使命感不断增强,“全面二孩”与老龄人口增多时代同时到来,“健康中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都将驱动内需市场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特征,化纤行业在提升品质、功能及品牌、服务等多角度附加值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创新发展空间。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5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化纤工业对纺织产业链的引领作用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构建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化纤强国。行业规模保持合理区间,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产品品质持续提升,国际合作继续深化,培育一批具备较强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兴基础设施的作用更加显著。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6%以上,常规纤维生产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高性能纤维产量年均增长10%以上。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合成纤维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达峰取得关键性进展。
    

为实现以上目标,化纤工业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要完善创新体系,全面打通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提高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技术创新联合体。强化国家级、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服务能力,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中心、化纤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加强人才培育,培养行业学术、技术和经营管理领军人物,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复合人才培训,培养具备技术、经贸、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筑牢安全基础,提高装备水平,突破行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保障原料供应格局。要锻造发展长板,提升常规纤维高效柔性制备技术水平,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品种、注重品牌建设,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鼓励龙头企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布局一体化原料供应基地,形成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链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再生化学纤维关键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发展。要培育领航企业,鼓励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和供应链掌控能力的领航企业发展的同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和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

三是推动纤维新材料差异化高端化。要提升常规纤维功能性和附加值,实现常规纤维高品质、低能耗、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开发智能化、超仿真、原液着色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进一步拓展功能性纤维在服装、家纺、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继续优化高性能纤维生产与应用,提高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与应用水平,提升高性能纤维的质量一致性、批次稳定性、应用工艺性,进一步扩大在航天航空、风力发电、轨道交通、安全防护、海洋工程、高速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要支持生物可降解高性能脂肪族聚酯纤维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做好顶层设计、引导下游应用。攻克可降解材料关键原料制备和高效聚合反应技术瓶颈,攻克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的纯度和稳定性、高效、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低成本化生产,推进生物基化学纤维的应用开发,扩大应用领域。

四是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要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推进高品质、低能耗、大集成智能物流、自动落筒、自动包装等装备的研发及应用,提升纤维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加快涤纶加弹设备自动生头装置及在线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提高氨纶、锦纶的纺丝、卷绕工序自动化程度。要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聚焦化纤工业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研发和推广三维设计与建模工具、数字化全过程生产技术、智能化仓储物流技术、数字化销售管理技术等,实现智能设计、合理排产、智能物流,建设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工厂。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化纤企业的应用,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在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应用数字技术打通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数据,实现组织架构优化、动态精准服务、辅助管理决策等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五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要推进节能低碳发展,鼓励企业提高二次能源消费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引导企业采购绿电,扩大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比例。制定化纤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大绿色工艺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及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的发展和建设,开展水效和能效领跑者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碳足迹核算和社会责任建设。要提高循环利用水平,加快再生化学纤维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升级。实现化学法再生涤纶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推进再生锦纶、再生丙纶、再生氨纶、再生腈纶、再生高性能纤维等品种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废旧军服、校服、警服、工装等制服的回收利用力度。要实现标准规范发展,推进绿色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制定完善行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等标准体系,完善溶解浆的可追溯体系,跟踪更新各类有害物质列表和限值要求。加大粘胶行业和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规范公告工作,推动规范条件在行业更好落实。鼓励纺纱、织造、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参与绿色纤维制品认证,推进绿色纤维产业链追溯和认证平台建设。

六是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要优化供给结构,以技术为核心、需求为导向,推进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布,深入研究消费趋势,加强产业链合作,开发性能和品质优异的产品,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促进纤维品种开发推广平台和下游产业链、渠道、价值链的融合创新,从产业链源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要强化标准支撑,强化标准与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加快功能性、智能化、高技术纤维材料领域的标准制定,支撑行业品种、品质和品牌提升。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加强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高企业的标准研制和检测能力。完善标准和认证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促进标准应用。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标准检测和实验室国际互认。要推进品牌建设,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和“绿色纤维”的品牌影响和效果。利用国际纺织纱线展等平台,借助发布会、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品牌的认知度,推进中国纤维及企业品牌的国际化。推进行业、区域、企业、产品品牌培育,充分发挥品牌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管理人才及团队建设,深化上下游产业深层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