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1-12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非纤用聚酯分会年会暨瓶片聚势共绘新篇(2025三房巷)研讨会在江阴成功举办。来自聚酯瓶片生产企业及产业链相关企业代表约110人参会。会议围绕行业运行发展、新技术应用、循环再利用、下游市场开发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对于精准研判行业动态、明晰未来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图 | 陈新伟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在致辞中指出,今年以来,聚酯瓶片行业新增产能投放压力边际趋缓,但前两年高速扩张期形成的规模化产能存量仍在持续释放,推动市场产量维持高位。供需矛盾的持续累积导致行业盈利空间被深度挤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未来,期待行业继续深化产品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重点聚焦差异化方向,开拓医药包装、片材、啤酒、奶品包装等新兴市场,以高端化、多元化需求优化供需结构。同时,行业需关注运行风险,理性把控产能产量增长节奏,避免短期扩张加剧阶段性供需失衡。

图 | 卞平刚
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平刚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行业内卷外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此次会议以“瓶片聚势 共绘新篇”为主题,旨在共商聚酯瓶片产业转型发展路径,助力企业绿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竞争跨越,对凝聚行业共识、传递行业信息、服务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三房巷基本形成了从PTA到PET自我配套的聚酯产业链格局,未来将以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优的服务”为立足点,坚持开放学习与合作拓展的原则,共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 | 中国化纤协会非纤用聚酯分会副会长张凌清主持会议
存量深耕

图 | 吴红军
从2008年“限塑令”到 2020年升级版“禁塑令”,中国塑料包装产业链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包装联合会副秘书长吴红军指出,政策压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共同塑造了产业新格局:上游石化企业加速生物基材料布局、中游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下游应用领域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未来,在绿色塑料与循环经济政策驱动需求、新能源与高端材料需求爆发、新兴市场基建与消费增长、进口替代加速、智能化与低碳制造升级等多重机遇下,企业需聚焦材料性能优化、回收体系建设及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在产业重塑中抢占先机。

图 | 宁翠娟
随着聚酯瓶片行业产能扩张周期进入尾声,市场竞争格局已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非纤用聚酯分会副秘书长宁翠娟回顾了聚酯瓶片行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脉络,并指出行业技术与绿色发展机遇。例如,在清洁生产方面,GB 36889-2025《化学纤维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涵盖瓶用聚酯,通过分级限额、扩大覆盖范围与严格准入,驱动行业从“局部管控”转向“系统降碳”;在差异化研发方面,性能提升聚焦高透亮、耐高温、高阻隔等方向,绿色发展侧重rPET、生物基材料,重点开拓PTEG特种聚酯、医疗包装专用聚酯等领域。
求同存异

图 | 华云
瓶用聚酯凭借其性能特点、轻量化、成本效益和可回收性,在包装领域对玻璃、铝(铁)罐、纸包装等传统材料的替代进程显著。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总监华云重点介绍了聚酯瓶片从材料替代到场景创新的多元化路径。例如,突破高阻隔性、耐热性等行业共性技术瓶颈,推动产品向高端包装、特殊场景渗透;关注化学法与酶法再生技术研发,积极把握政策导向下的绿色发展机遇;开发新型材料,如生物基PEF与PET混合比例达30%时仍可保持性能稳定,且兼容回收,为循环经济提供落地方案。

图 | 朱兴松
通过引入CHDM、NPG等二元醇将PET共聚酯改性得到PETG,可显著提升材料的抗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透明度及耐腐蚀性,拓宽其应用领域。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聚酯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朱兴松指出,全球范围内有能力规模量产化PETG的企业较少,且在国内NPG-PETG逐步挤占CHDM-PETG市场,国产替代进口趋势愈发明显。仪征化纤按照“催化-稳定-抑制降解-低粘弹性-高流动”的技术路线,从共聚催化机理、降解机理、分子结构、加工应用出发,开发出高品质PETG/PCTG聚酯系列化产品,并形成20万吨级PETG成套技术工艺包,未来将持续扩量满足市场需求。

图 | 魏茂清
食品级rPET作为一次性塑料包装的替代方案需求爆发,但受限于高品质供应缺口与成本高企。华润化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澄高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茂清从政策驱动、消费升级、技术突破、产能扩张、成本优化、应用拓展等多维度分析了食品级rPET的市场规模增长前景。未来,华润化学将持续加大化学回收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高rPET的食品级安全性与成本控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与提高回用碎片掺混比例,满足市场对rPET的需求;深化与品牌商的战略合作,推动rPET在多领域的拓展应用,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工艺进步

图 | Andreas H. Weidner
马格澳迈塑料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切粒机东亚销售总监Andreas H. Weidner阐述了CC-PET®工艺的技术特点、能效表现、设备方案及实际应用情况。CC-PET®工艺创新性地整合了造粒、干燥和结晶工序,适用于多种PET瓶级原料的生产。该工艺生产的半结晶产品流动性良好,有助于简化后续固相缩聚(SSP)或AA塔净化等处理流程,从而优化生产管理。例如,高效节能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PEARLO水下切粒机的产能可达20吨/小时,在节能的同时减少了切粒机的数量等。未来,其将在产品进入下游工艺之前干预结晶,以展示创新潜力。

图 | 曹善文
浙江利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曹善文结合企业自主研发成果,重点阐述了钛系催化剂在瓶级、膜级聚酯领域的应用实践与产业化进展。据介绍,利星科技的技术创新点包括:发明复合络合剂配方及使用聚酯单体进行配位技术、钛活性控制及稳定化技术、钛系聚酯泛黄控制技术、连续液相聚合技术及聚酯改性技术等。目前,该产品已在单套年产70万吨聚酯、光学膜聚酯等装置上应用,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未来,随着钛系催化剂应用比例扩大以及原料国产化替代,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应用效益会更加显著。

图 | 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平刚当选为分会会长
同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非纤用聚酯分会完成新一届组织机构换届,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当选为新一届分会会长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