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尤其是经济增速的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变为7%~8%的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发展的新常态。对于中国的化纤行业而言,在经历了本世纪初的黄金发展十年之后,发展的脚步和速度也开始趋缓,且年均增长速度开始呈现出同整个经济增速相一致的状态,进入深度调整期已成事实。
产能成行业关键问题
无论是PTA、PET、涤纶短纤,还是化纤织造,由于前几年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大背景,,加上企业对未来化纤行业景气程度的预判过于乐观,投资带有一定盲目性,这些都使得近年来我国化纤新增产能出现惯性增长。有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PTA有效总产能3300万吨,实际需求量2700万吨,进口量200万吨,产能过剩约400万吨。预计2014年有效产能将达到4000万吨,如果按照国内需求新增350万吨,进口200万吨计算,2014年产能将过剩750万吨。
“国内的化纤加工总量早已成为世界第一,这个行业如此重要,绝对不能出现问题,尤其是在新常态下,化纤产能问题也变得更加关键。以氨纶行业为例,2014年整体表现较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前几年氨纶的装置投入较少,市场需求有增无减,需求增速超过了产量增速。由此也不难看出,产能对市场景气指数有多么重要。与此同时,效益势头较好的行业和企业也不可以掉以轻心,理性投资非常重要。”端小平说。
对于阶段性产能过剩,端小平也表示,希望行业内可以做好自律,降低负荷,但是这种自律也应该把握住一个度。过多地采用自律手段,会使得本该被淘汰的化纤企业生存下来,甚至还会给外界造成化纤行业盈利好的假象,吸引其他行业人士盲目进入化纤行业,引起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纤维品牌大获认可
转型升级和创新,是化纤业发展的不变要求,行业也一直在付诸于实际行动。例如,从2012年开始,行业开始发布纤维流行趋势,至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今年举办的第三届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获得了“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
端小平介绍,纤维流行趋势在行业内影响力越来越大,前几届一直是江苏盛虹集团在支持活动的举办,今年活动期间,盛虹还联手国内著名设计师以服装走秀的形式演绎了纤维的魅力所在。2015/2016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期间,除了盛虹之外,将有更多化纤企业参与,并在现场以多种形式共同演绎纤维流行趋势。
“这说明企业对于活动很认可,市场对于活动很认可。这也说明企业的关注点在转移,正在逐步关注品牌的提升。2013年整个化纤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是3.57%,而入围纤维流行趋势的化纤品种其平均利润率可以达到18.71%,这个数字对比是非常惊人的,也可以看出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对于企业而言,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于提升行业发展来说也是一股惊人的力量。”端小平表示。
企业表现更加理性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化纤行业呈现出价格波动非常大的特点与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端小平认为这主要是产能相对过剩所带来的。
“业界看到市场不错就开始上产能,但实际上市场需求增速有限,这就导致一开车就产能过剩,市场波动起伏很大。今年这种波动相对较小,体现出了行业投资和运营相对理性的一面,不少企业家开始按照自己的判断和计划,以不变应万变。企业开车和停车,开一次、停一次,这种成本比维持原状要高,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行业和企业在今年表现的更加理性。”端小平说。
与之相类似,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化纤行业在今年还呈现出了资产重新整合的可喜现象。端小平举例,今年有纺织化纤企业把自己的化纤资产卖给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还有两家聚酯企业在谈合并事宜等等。
“这种情况在之前很少发生,在今年却出现了,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推动这种变化的出现。资产重新整合,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议价能力,市场影响力越做越大,企业的品牌形象也越来越好。当然,由于地方政府的力保和银行资产的连带担保,使得行业内这种兼并重组的现象不太容易操作。希望今后化纤行业内可以出现更多的兼并重组现象,对行业进行整合和洗牌,帮助行业更好成长。”端小平说。
整个化纤行业2014年运行到底怎样,对企业家进行的调查也许最有说服力。端小平告诉记者,据化纤协会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今年化纤行业企业家投资意愿大幅下降。
“2012年,虽然市场行情不尽如人意,但是企业家的投资热情仍在,投资行为还在继续。2013年,企业家基本对行业持观望态度,但是仍有投资行为在发生。今年,企业家已经普遍意识到新常态的存在,因此投资意愿也大幅下降。”端小平说。
在这种情况下,化纤行业和企业到底应该怎样走,端小平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新常态已经到来,对于化纤行业和企业而言,要做的就是生存,因为生存在此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重要。生存和发展其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别人破产,你能存活,那么这就是发展。因此,希望业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把生存看作是发展,重质量、造品牌、转型升级,迎接行业春天的到来。”端小平如是说。(消息来源: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