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薛德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72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被誉为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材料——碳纤维,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由跟跑国际先进水平到实现并跑,努力实现领跑的发展历程。
碳纤维被称为“黑色黄金”,有“新材料之王”的美誉,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体育休闲、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就是这样一种战略新材料,曾被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了近半个多世纪,我国一直依赖进口。如何尽快摆脱这种局面,加快国产化替代速度?光威人在思考,光威人在行动,走出了一条“光威模式”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典型。
率先突破 持续引领
我国碳纤维技术研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在“十一五”之前产业化关键技术一直未能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产品、技术、装备三封锁,碳纤维完全被“卡脖子”,受制于人。 2001年两院院士师昌绪向中央建议,指出21世纪中国如果没有碳纤维将落后整个时代,呼吁立项,所以国家决定设立“863”碳纤维专项。也恰逢此时,全球渔竿制造龙头企业光威集团因碳纤维鱼竿生产用材需求,决定冲入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战略性新材料领域——碳纤维,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悄无声息”地开始研制碳纤维,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碳纤维产业的民企。
2005年,光威拓展研制的CCF-1级碳纤维通过“863”验收,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化碳纤维,一举打破了国外的封锁垄断,改变世界碳纤维格局,填补国内空白。2007年,光威拓展启动我国第一个碳纤维航空国产化应用验证项目,“小渔竿”正式参军。十余年来,光威不仅把渔竿业务每年产生利润全部投进碳纤维研发和生产,还贷款17亿元,总投资超过30多亿元,破釜沉舟、自力更生,相继突破了T700、T800、T1000、M40J、M55J等高强高模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并形成产业化,实现碳纤维材料的自主保障。十余年间,光威已实现国防军工用碳纤维持续稳定供应,产品全系列化发展,质量水平高中有升,发展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用碳纤维的主力供应商。
天道酬勤,蛹终化蝶。在长期的负重前行中,光威的发展蒸蒸日上。2015年,光威复材营业收入5.43亿元;2016年,营业收入6.34亿元;2017年,营业收入9.49亿元;2018年,营业收入13.64亿元;2019年,营业收入17.15亿元;2020年,营业收入21.16亿元。“十三五”期间,光威营业收入年化增速达到35.16%,净利润年化增速34.02%。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光威复材实行军、民业务协同良性发展,基于自身军品业务优势,积极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2015年,光威复材风电叶片碳梁产品装机实验成功,开始向世界风电巨头维斯塔斯批量供货。经过数年发展,光威复材碳梁已稳定向维斯塔斯全球范围供货,成为其主要供应商,该业务营收占比也逐渐接近军品业务营收占比,实现了军民共用的良性发展态势。
自主创新 产研合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碳纤维被现代科技领域誉为“新材料之王”,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力量的推动。
作为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矢志不渝的创新者,光威复材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在公司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等系列组合措施,实现了科技创新引领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当年总营收的比例,通常是衡量一家企业技术力量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期间,光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10%以上,其中,高峰占比为17%左右。后来,在营业收入增速较快的情况下,其研发费用仍持续增加,研发投入规模领跑整个行业。
十几年来,光威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造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产业化生产,成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实现产业化的必备技术支撑,并培养建设了一支功底扎实、经验丰富、敢于拼搏、自信稳定的技术和管理队伍。
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光威复材还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与国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的多名权威专家合作共研,并与中科院化学所、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9年,光威复材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的“湿法纺丝高强碳纤维产业化制备技术”项目获得了“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光威复材还承担建设了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是行业唯一的专业从事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生产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近年来,光威复材还先后建成了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成为我国碳纤维行业重要技术的输出基地,并先后获国家授权专利320余项。
在国家和省市级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光威复材更是承担了多项包括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在内的高科技研发项目,突破了一系列碳纤维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瓶颈。未来,光威复材还将继续进行T1100级高强碳纤维、M60J级高模碳纤维、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发,并开展碳纤维生产线设备,碳纤维油剂、上浆剂等配套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产业联动 全链发展
2017年9月1日,光威复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上市后,资本市场为其IPO募投项目的进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光威复材造血功能得以提升,并成为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要的制造基地。
随着光威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光威持续将军工院所的科研技术优势与自身的产业化生产优势相结合,与军工单位紧密结合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共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开拓市场的深度融合发展道路。
“十三五”期间,光威提出了“521”发展战略:“5”即全产业链布局生产实体,包括碳纤维、通用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复合材料、装备制造,“2”即技术平台引擎,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即碳纤维孵化园区,形成 “产、学、研、用”立体多维发展模式,使碳纤维全产业链持续发展。
目前,光威复材在国产碳纤维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在自主制造、自主创新、自主升级过程中,已经建立起多维、立体的军民品协同发展模式,搭建起全产业链的科研和生产平台,形成了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能力,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稳步增强,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中国“黑色黄金”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受益于“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外碳纤维企业新一轮封锁,国产碳纤维将发挥其优异的轻量化、减排、环保功能,为众多领域实现节能减排提供服务,加速实现在国产大飞机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实现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机遇与挑战同在,光威复材将继续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以碳纤维为核心,发展全产业链条,紧抓航空航天高端应用不放松,逐步扩大战略客户、潜力客户,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紧跟“十四五”规划,光威将继续以创新为核心,抢抓重点产品和市场领域,全面提升质量管理和精益管理水平,引领国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