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
孙燕琳:执着于所热爱的化纤行业
发布时间:2020/09/16 00:00      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分享:

文 | 王春燕

 

桐昆集团的总工程师孙燕琳,于1967年出生,当时正是生活物质匮乏的年代。据孙燕琳回忆,在她的孩提年代,祖国人民大多还处在温饱线边缘,那时穿的衣物是正宗的粗麻土布,俗称“化纤”的合成纤维大多是进口洋货。孙燕琳是上了初中三年级才穿上了“的确凉”(最初的涤纶),那是她在地区数学竞赛中拿了冠军后妈妈对她的奖励。

爱美是女孩的天性,缺食少衣让青少年时期的孙燕琳对纺织化纤充满了无数幻想和期待,1985年高考时,孙燕琳毫不犹豫地把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作为高考的第一志愿填报,从此便与祖国的纺织化纤结下了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缘。

 

 

结缘化纤 潜心钻研

 

年的大学毕业后,孙燕琳怀揣梦想,选择了正在建设中的国有企业——柳州化纤厂。企业虽不大,但产品涵盖了涤纶、丙纶长丝及涤纶短纤,且纺丝设备大部分都是早期的纽马格、英国ROSIN公司、美国塞纳尼斯切片纺等进口设备。出自对化纤由衷的热爱,她一干就是15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大学生较为稀少,当时的老百姓都称呼他们为“天之骄子”,但作为“天之骄子”的孙燕琳却并不像一般的大学生一样留恋舒适的办公室,她坚信知识分子不必做苦行僧,但不能不下苦功夫,并认为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潜心钻研方能成功。为此,她主动要求在生产一线锻炼,面对车间艰苦的环境,她却干劲十足,在总工的带领下,白天泡在生产现场参与调试、钻研设备结构,晚上查阅文献、翻译资料、学习工艺、制定规章。正是由于她潜心钻研、技术攻关的坚韧毅力,在同批进厂的毕业生中,孙燕琳第一个成为中层领导。那一年,她才25岁,也正是那一年,她被柳州市共青团评为“百亿立功能手”

2000年,面对进口纺丝设备昂贵、国产化设备无法替代的技术瓶颈,以及由此导致的涤纶长丝产量不高的难题,时任企业生产部长的她,带着技术团队,接下开发部分国产设备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充分消化吸收英国ROSIN公司、美国塞纳尼斯切片干燥设备的设计机理、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孙燕琳和她的团队与国内化纤设备供应商共同开发了低压大风量充填式涤纶切片干燥机,设备造价一下子减少了50%,为企业、地方推进装备国产化进程树立了榜样。出色的表现,让她成为了2002年地方纺丝系统中唯一一位晋升高级工程师的巾帼代表。

 

加盟桐昆 腾飞发展

 

2004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有企业的柳州化纤厂不再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改制之下,企业不复存在。作为企业的关键技术人员,孙燕琳却同时接到了多家企业的聘请面试通知。

那时正是中国大型民营化纤企业集中起步发展的时期,桐昆集团拥有一位高瞻远瞩、智慧过人的行业专家级董事长陈士良,在他的领导下,桐昆每个五年都有翻倍的跨越式腾飞。孙燕琳说,“当年陈董的一句感人暖心话——敬业认真的女性领导在桐昆很有前途,使她坚定选择了桐昆,转眼她已经扎根桐昆16年了。”

加盟桐昆后,在集团领导的鼎力支持与团队共同努力下,她先后担任桐昆集团技术总监、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凭着对化纤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永不服输的个人品质,在集团领导班子带领下,作为集团技术制高点的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及相关管理知识,注重发挥团队力量,团结和带领各级技术人员,攻克生产中的一个又一个技术和质量难关与瓶颈,开发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新产品,同时通过桐昆特色品管体系的建立,助力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以来,孙燕琳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化纤科技创新,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化纤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项目300多项,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同时积极推动化纤行业标准化工作,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50余项。

 

积极建设创新平台,促进桐昆高质量发展

 

为给企业建设一个能够具备自主持续创新动力、成果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孙燕琳积极推动建设了桐昆集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亲任中心主任。2017年,该中心升格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多年来,孙燕琳始终将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内部开展科技创新、引进、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聚焦基地,使技术中心成为企业实现“产能超千万、再造新桐昆”战略目标的核心保障,也为桐昆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16年,随着桐昆的高速发展,为向企业全力打造“炼化—PTA-聚酯-长丝-加弹”纵向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孙燕琳牵头创建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亲任负责人。为发挥院士的强大的技术团队和“脑力智库”作用,她加班加点带领团队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软件、硬件建设。截止目前,她已柔性引进胡永康、陈文兴等五位院士,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致力创新创效工作,助力桐昆提质增效

2008年,针对我国“十一五”期间聚酯装置年度单产最高仅为20万吨/套的技术瓶颈,孙燕琳作为主要技术核心成员,参与建设“年产40万吨POY及FDY差别化纤维”项目。在化纤生产中,聚合物熔体的输送是一个关键环节,生产过程中的熔体存在黏度大、温度高、输送距离长、输送压力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她不惧艰辛,在炎炎夏日近40℃的高温下,每日在车间里穿梭,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和自身专业知识,对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热力学进行多次计算,从而选择出最佳输送条件,防止熔体的质量劣化。正是由于她与团队有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意志,最终使得该项目在全球首次突破单线最大产能,年产能超40万吨,同时实现大容量聚酯的差异化、多功能的柔性化生产,为桐昆乃至全行业提质增效做出较大贡献。因此,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主持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痛点问题

 

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衣服的追求不再是保暖蔽体,而是向舒适性转变。为此,孙燕琳带领团队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品质热湿舒适纺织品制备关键技术,旨在研发一种热湿舒纤维。这种化纤能够在运动出汗后,迅速将汗传导出来,让皮肤无闷热感。一开始,这个项目进展并不像想象中顺利,她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新产品的特征指标难以在现有标准评价体系中追溯。比如,舒适感如何衡量,量化为哪些指标,这些指标又如何测量?好在,得益于桐昆的智能工厂,新产品从研发到量产之路平坦了许多。“在智能生产线上,操作指标数字化,在线就能进行检测和模拟,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9%。”事实证明,她与团队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产品上市后,盈利空间比传统产品提升了50%以上。

 

积极推动绿色智造,促进桐昆转型升级

 

2016年,针对我国化纤行业亟需解决高附加值差异化纤维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孙燕琳又与团队一起研究与实施化纤行业唯一的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绿色多功能差别化聚酯纤维制造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在项目设计初始,孙燕琳与团队着力按照“绿色技术领先与产品差别化”的总体战略,研发应用行业首开先河的聚合“一头三尾”技术,并集成使用了自主开发的酯化蒸汽余热利用、酯化废水有机物回收、环吹冷却等多项节能降耗的低碳绿色制造技术,解决了单套小型装置能耗高的难题,实现了桐昆乃至化纤行业由低端到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同时,为了发挥该项目作为国家项目对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孙燕琳还带领团队制定首个涤纶长丝《绿色产品设计评价技术规范  聚酯涤纶》标准,该标准现在已经成为评价、认定绿色涤纶长丝,及其支撑认定相关绿色工厂的行业标准。

如今,虽然已年过半百,但孙燕琳依旧精力充沛。在化纤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对化纤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偏低、能源利用率不高等难题,孙燕琳继续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牵头实施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功能性聚酯纤维新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目前,在落筒、包装、仓储、物流等全流程环节中,有大量的智能机器人、自动化包装流水线、全自动立体仓库等“高大上”的高科技装备活跃在企业车间里,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大大降低了企业防疫和人员压力

每一个优秀的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未停止过追梦的脚步,并朝着梦想孜孜以求。孙燕琳,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从不放弃追求和梦想的优秀的人。面对未来,孙燕琳表示,她将继续执着于所热爱的化纤行业,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强化自身和公司的科研实力,带领桐昆勇往直前,驶向新的征程!

 

(所获奖项:第二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杰出工程师奖”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