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
孙德荣——领跑姿态
发布时间:2013/08/27 14:12      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分享:


    在他眼中,化纤是别有一番魅力的,化纤结构的多变性在给研发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令人兴奋。

    在美丽的太湖之滨、古运河畔,坐落着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的古城——江苏吴江,有关丝绸的悠长历史与浓厚的文化气息赋予了这座古城独特的气质,也为生在吴江的孙德荣带来了进入纺织行业的契机。现在的孙德荣已将事业的舵浆转向化纤领域,创立了斯尔克集团(以下简称“斯尔克”)并担任董事长。几次与孙德荣的接触,记者看到的他是在展会上介绍产品时专注而激情的,是因奔波于各地出差瘦削而干练的,也是谈起他的纺织梦时幸福而深情的。

    对化纤情有独钟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乡镇企业建设在江苏省苏南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孙德荣也将自己的热血青春投入到这股浪潮中,开始从事丝绸贸易工作。在纺织圈摸爬滚打几年以后,他预见到化纤市场的广阔前景,于是慢慢地将事业重心转向了化纤贸易。

    在孙德荣眼中,化纤是别有一番魅力的,化纤结构的多变性给研发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令人兴奋。“化纤的魅力就在于其结构的多变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纺丝前的切片阶毁,就把产品的功能性考虑周全。”他介绍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下游的织造企业模仿抄袭,从而进一步保护新产品。

    转向化纤领域后,孙德荣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化纤研发与销售工作。在给新公司定名称的时候,孙德荣很快想到丝绸的英文――“si1k”,并决定以其中文音译 “斯尔克”命名。不少人都会好奇,做化纤的公司为何以天然纤维来命名。孙德荣笑着解释到,故乡的文化让他对丝绸有着特殊的感情,斯尔克这个称谓在当时既洋气又前卫,也便于公司“走出去”发展。他骄傲地说: “这么多年使用下来,越来越觉得这个名字亲切,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初进化纤领域的孙德荣可谓“身兼数职”,他是老板也是工人,是采购员也是推销员,他带着工人―起到浙江学技术,跟着工人们同吃同住。每当人手不够时,人们总能在车间里看到他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的身影。2003年,江苏省政府号召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孙德荣决定顺应政策潮流,到徐州新沂投资。他回忆说,“刚到新沂时,面临着太多的困难。”第一,新沂的工厂没有熟练工,每个工人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第二,没有配套的设施设备,孙德荣不得不调用人力物力,把所有零配件从苏南运输过来;第三,当时的苏北纺织市场还未成规模,新沂厂生产出的所有产品都要运回苏南销售。孙德荣回忆说: “最艰难的是当时苏北的经济情况和苏南比差距很大,银行没有放贷权限,无法贷款是最让我为难的问题。”刚到新沂打拼一年,他就瘦了十斤?人们都说“中年发福”,年逾半百的孙德荣笑笑说: “这十斤肉到现在都没能反弹回来。”

    领先一步的“一步法”

    在今年3月的中国国际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上,斯尔克展出了采用“一步法”纺出的第二代丝织面料,博得了业内好评。说到新款丝织面料,孙德荣非常自豪, “这个产品是目前市场上的‘独一份’,斯尔克现在的产品研发策略就是走差异化之路,努力领先一步。”

    其实, “一步法”工艺并非是斯尔克的创意,早在十几年前行业里就有人提出这个想法,不少企业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由于研发过程长、资金投入高、所冒风险大,众多公司对“一步法”望而却步,最终未有任何结果。然而就在当时,孙德荣果断地决定要大胆一试。在研发“一步法”工艺的几年间,敢于冒险、舍得投入、坚持到底成了孙德荣的标签,刚开始研发的3年,他已经投入了6000多万元的研发资金。困难一直在,压力也一直在,但回忆起这段经历他用轻松的口吻说道: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连跳楼的心思都有了,但我挺过来了,也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能有今天成熟的“一步法”生产工艺,其中经历的坎坷与失败可想而知,这背后的辛酸也只有亲自尝过的人才会领悟。他感慨地说:“因为心中有信念,所以最终我坚持下来了,也取得了回报。我做化纤产品,不只是为了赢利,也希望自己能为中国化纤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换代作点贡献。”

    领先一步的“一步法”工艺让斯尔克成为业内标杆,却因疏于技术保护而被其他企业模仿,导致孙德荣数年的心血与资金险些付之一炬。谈到产权保护,孙德荣深有感慨: “这几年`我在这方面吃了大亏,希望国家能尽快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出台相关政笨,我们自己也要树立起保护技术工艺的意识。基于这种现状,斯尔克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现在,斯尔克研发出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都会尽最大的努力申报知识产权,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当新的原料开发出来时,斯尔克一改往日直接对外销售的方式,而是通过再次开发得到的新面料与下游客户对接,尽可能地避免原料直接流入市场。 “只有加大模仿的难度,才能避免别人轻易就把我们的成果模仿走,从而保护新产品的生命周期。”

    在保护新产品的同时,孙德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提高了新产品的附加值,他介绍说:“我们必须要在管理、技术、营销、服务方面进行全面创新,继续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品‘使用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让斯尔克立于市场潮流的最前端。”

    牵手超仿棉

    6月16日,江苏新沂国家级超仿棉及配套产业园区签约仪式在北京举办。这意味着斯尔克凭借在超仿棉生产方面的工艺、技术及装备等优势,成功将国家级超仿棉产业园区落户新沂。超仿棉产业园将在江苏斯尔克集团5万吨超仿棉生产线的成熟技术工艺基础上,逐步形成包括切片、纺丝、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销售、贸易于一体的100万吨的超仿棉产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目前,我国超仿棉几大类产品的研发都在有序推进中,一些产品已经进入终端市场,但仍需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加快终端产品进入市场。

    在孙德荣看来,超仿棉的研究项目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战略项目,对纺织行业发展有很大益处,更要去努力研发。尽管最初斯尔克并不是超仿棉项目的技术创新联盟企业,但凭借在设备、工艺等研究上的投入,斯尔克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两年多来,斯尔克在设备改造、工艺调试、原材料采购方面投入了500多万元,通过和东华大学的合作,目前已经完成了试验的中试,正在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工艺调整等最终的环节,并且有望在今年生产出新的产品。

    谈到超仿棉项目的产业化,孙德荣表示非常看好其前景。他介绍说: “超纺棉产业化后能解决棉花产量减产的问题,还有利于缓解中国西部沙漠化的问题。仿棉产品既保持了棉的特点,又增加了化纤的功能,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我相信超仿棉的研发与产业化,将成为中国走向纺织强国、实现纺织梦的加速器。”

    对不少企业来说,今年注定是要努力前行的一年,斯尔克也非例外。“今年的经营情况虽然有所下滑,但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说到这时孙德荣越加地坚定。为寻求新的突破,斯尔克将于今年下半年着力推广2012年开发出的“异彩丝”系列产品,通过主动出击、引领市场潮流,来开创公司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此外,孙德荣还将带领斯尔克开发“年产5万吨超仿棉多异混纤丝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尽早实现该项目的产业化,为实现纺织梦作出自己的努力。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